打印机版

社会的贫富分化

陈劲松


诚然,社会的贫富分化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有其自然道理,所谓优胜劣汰,适者生存。然而,中国的贫富分化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,更有着人为的因素,即与现行政策制度密不可分。包括:

其一,地区倾斜政策。优惠政策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,尤其早先向广东、福建两省倾斜,让该两省“先行一步”。措施包括:减免税收,优先投资,下放权力,扩大自主。于是,一系列优惠政策,加上这些地区本身具有的涉外优势,使东部沿海地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领先发展,将西部内陆地区远远抛在后面。西部的困境自不待言,就是东北地区,也陷入相对停滞与落后。东北的工业基础,连同铁路系统,基本上还是日本人占领时期打下和建造的,一直支撑到今天,因为缺乏投资,早已显得陈旧而又低效。

其二,农村歧视制度。说到中国的变化,人们看到的,是城市的日新月异,说到中国的发展,人们谈论的,也都是城市的飞跃。占人口多数的农村,变化甚微,甚至趋于停滞。这与当局对农村农民的长期歧视和剥削制度密不可分,诸如:工农业产品剪刀差,税费摊派,户籍制度,暂住证制度,医疗制度,等等。

其三,群体不公平待遇。除了对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区别对待,还存在形形色色的群体区别对待。接近政权的,或者直接攸关政权稳定的,受到优惠待遇,反之,基层的,或者对政权稳定不构成直接威胁的,则受到冷遇。例如,在物价下滑、失业加剧的宏观经济形势下,当局逆势而行,一再给四类人提加工资,人为制造群体差距和社会不公。这四类人包括:国家公务员,部队官兵,高级知识分子(尤其大学教师),和城镇职工。在一波接一波的加薪分红浪潮中,其他群体,尤其弱势群体,如农民、下岗失业人员、民工等,完全被忽略不计。另外,在所谓“医疗保险制度改革”中,各类弱势群体也都“靠了边站”。

所有这些人为因素,造成中国特色的贫富分化,并使这一局面不断恶化,濒于全球之最。这也算是人治的一大恶疾吧!

陈劲松:社会的贫富分化

(12/17/2004 9:32)


作者本年此前发表的其他文章

  1. 耶鲁学生了解中文媒体内幕现状 (10/20/2004 8:56)
  2. 中俄首脑会中方吃大亏 (10/20/2004 8:49)
  3. 法国总统的「中国情结」 (10/12/2004 19:20)
  4. 中国能源危机深重出路渺茫 (10/06/2004 12:29)
  5. 沉重的奥运金牌 (09/07/2004 18:42)
  6. “南美化”的中国一个神话的终结 (08/10/2004 15:23)

©1998-2004 Free China Movement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