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十评共产党」─研讨会的书面发言(拟) 任不寐 海外中文网站《大纪元》最近推出了「九评共产党」的专题评论,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舆论关注。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,对统治中国55年之久的政治力量进行讨论和研究,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。一方面由于政治恐惧,另一方面也由于汉语思想本身的杂文质素,中国学术界除了在史学领域近年偶有相关建树之外,总的来说,理论方面的成果乏善可陈。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思想遗憾。不过以「九评」的名义和「檄文」的形式,仅仅可以视为这一重大学术使命的开端,它更具有的是政治方面的象征意义。由于中共历史上「九评」是中国语言暴力的杰出代表,因此我也希望新的「九评」能超越中共「大批判」的模式。 截止2004年12月2日,该网站的专题文章已经发到了「七评」。在此基础上,我希望在这里提出一些新的或不同的批评视角──愿意幽默一下称我的批评是「十评」。「十评共产党」主要希望提出或者补充五个方面的研究方向: 第一,怎样评价中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。到目前为止,《大纪元》系列文章基本上认为中共是传统文化的破坏者(从五四开始),而传统文化代表了一种更高的文明。我不否认中共曾经一度是彻底的反传统文化者,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革时期。但是,在更多的时期里,中共也是传统文化中某种力量的扩展。毛的书案堆满了中国古书而不是马列主义经典。毛是「马克思加秦始皇」,我认为,他的秦始皇因素更重一些。中共反传统在某种意义上恰恰也是传统的,或者是以反传统的方式在回归传统。当然,新儒家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,但这些反对意见必须能说明:为甚么几千年来,中国没有出现过一个民主时期。我的观点是,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传统专制文化对当代专制政治的根本性影响,不能仅仅把中共视为共产国际在远东鼓动起来的「外来者」。此外,尤其不能以民族主义的立场批判中共,而应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专制。 第二、怎样看中共和人民的关系。要求中共对几十年的罪恶行径和人权灾难承担首要责任,这没有任何问题的,《大纪元》的文章充分表达了这一点。但是,与此同时,我们不能把「人民」完全看成是受害的无辜羔羊,这是不真实的,也是传统「善恶二元论」价值判断的主要局限。必须承认,「人民」在更多的时候是中共统治的基础,并在很多场合同样是凶手或参与者。因此不能说中共完全不代表「人民」,与「人民」水火不容。一方面,权力暴政总是和人民暴政结合在一起的,另一方面,正如我近年通过研究中国凶杀案件和暴力事件所展示的,「人民」同样是无耻的说谎者、暴力爱好者──「人民对人民是狼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。这种令人绝望的状态构成了中共统治的社会背景。「人民」在被杀,「人民」也在杀人。 第三、怎样看中共和世界历史上其他威权统治的区别。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相联系,它表明中国的极权统治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,具有很大的本土特征。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主义,与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相比,存在非常大的区别。如果说「理性自负」是西方极权权主义的哲学根据,那么中国的极权主义并不真正建立在「理性自负」这一哲学基础之上,中国政治的真正原则是「灾民理性」。汉娜-阿伦特、哈耶克和波普尔对极权主义的批判,他们关于谎言、暴力(意识形态与恐怖)和乌托邦狂信的批判,的确为研究当代威权政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但这些理论完全是建立在苏联、东欧和德国的政治资料的基础上的。因此,研究中共在借鉴这些经典理论的同时,应该努力构建一些本土观念,以便使理论具有更大的切适性和穿透力。 第四、经济控制与中共统治的关系。应该特别重视经济学方面对中共统治的研究,而不仅仅把批判放在人权和政治上。哈耶克在《通往奴役的道路》一书中开创性地阐述了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的关系,他正确地指出了政治奴役的经济基础。但他似乎仍然在延续「经济控制是为极权统治服务的手段」这一传统理论。当然,哈耶克说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,但显然不是事实的全部。人们必须明白,计划经济绝不是通向共产主义的权宜之计(正如共产党自我标榜的那样),共产主义运动恰恰有它自己的经济目标,这个目标不在未来,就在计划经济所安排的经济利益之中,这种经济利益是以占用权和分配权而不是传统所有权为代表的。 第五、中共统治转型之研究。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(包括中共本身的精英分子),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已经是不可避免的,统治的崩溃同样仅仅是时间问题。但是,未来社会转型究竟将以甚么样的方式进行,和平和暴力、激进和保守等等因素,将在那场社会大变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;理性如何引导那场变动,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。 我本人对未来重建的悲观远远超过对中共统治终结的悲观。改朝已经必然,换代却未必然。流氓状态统治著生活,也统治著心灵。生活可以重构,心灵却可能复辟。我在颤栗中看见政府和「人民」手里的凶器(他们一定要杀人和害人,因为有病),也在颤栗中等待风暴的来临。用一句作家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──「我在俄罗斯上空远远地看见,火在沉重而残酷的燃烧。」 2004年12月2日星期四 (大纪元) (12/02/2004 20:28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