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国总统的「中国情结」

陈劲松


年初,胡锦涛访问法国,巴黎当局特意搞了个所谓「中国文化年」,向北京大献殷勤,从去年10月持续至今年7月(法国政客心里很清楚,在中国历史上,中共,正是破坏中国文化的最大祸首,绝无资格代表中国文化);中南海投桃报李,十月,当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中国时,北京也搞起了所谓「法国文化年」,据说也将持续一年。

双方各有算盘。中南海盘算的,是由法国牵头,促使欧盟尽快解除对中共的武器禁售,这项禁售令,是15年前,欧盟针对中共血腥镇压民主运动的制裁;中南海同时盘算,拉拢法国,在国际上与美国抗衡;而这两个算盘,又是为著一个更大的算盘:谋求最大的军力和国际影响力,威胁和打压台湾。法方算计的,则是中国市场和中国政府口袋里的钱。令巴黎著慌的是,就在全世界都在分抢中国这块「大饼」时,法国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,迄今只有1.2%。希拉克率领的300多人庞大代表团中,大多数由法国工商界人士构成,直接奔利而来。

双方各投其好,果然各取所需。在北京,希拉克声称:应该取消武器禁售,制裁,是对中国这个大国的冒犯。实际上,欧盟对中共禁售武器,冒犯的,不过是北京的独裁者罢了;如果取消禁售,才是对中国的真正冒犯,因为,只有中国人民,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,对中国人民的冒犯,就是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的冒犯。世人不会忘记,1989年,中共当局正是以各式轻重武器,血洗了手无寸铁的学生和民众。如果欧盟解除武器禁售,等于是再授专制政权以凶器,随时向中国人民开火。希拉克又表态:坚决反对台湾独立。北京当权者需自省:既然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」,如何又由得这些洋人来表示反对抑或同意?指手划脚和说三道四,不正是「粗暴干涉我国内政」?挟洋自重和开门揖盗,与卖国求荣何异?

作为回报,中南海照例向法方献上厚礼:巨额经贸订单。今年一月,胡锦涛访法时,已经为法国奉上了20亿美元的订单;而这一回,希拉克回访中国时,中方又奉上了40亿美元的购买合同,内容包括:购买26架法国空中客车,支付24亿美元;购买法国火车机车,价值12.3亿美元;进口70万吨法国小麦,价值1.5亿美元;中法合作,在北京、天津、辽宁、河北等地建立200处加油站;等等。除此之外,中方还允诺由法方承建价值120亿欧元的「京沪高速铁路」。价值80亿美元的核电厂,也是法方志在必得的项目。中国媒体喜称:从戴高乐(第一个承认中共政权的西方领袖)以降,历任法国总统都有「中国情结」,显然,所谓「中国情结」,不过是「中共情结」、「铜臭情结」。利欲熏心,才是这一「情结」的实质。

所有这些合同,都未经中国国内公开听证,是否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,只有中南海自己,心知肚明。比如,同类产品,从第三国购买,是否更节省?同类项目,由中国人自建,或公开进行国际招标、择优中标,是否更有效益?这些攸关中国民众切身利益的要素,中国人民从来不得而知。

当天安门上空在24台电脑墙幕灯的照射下,呈现出巨大的、代表法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光芒时,法方应该明白:象征自由、平等、博爱的三色光,照耀于至今仍然由专制势力盘踞的紫禁城,难道不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讽刺?实际上,巴黎加速向北京独裁者靠拢,已经到了寡廉鲜耻的地步:法国泰勒斯公司向中共出售了可用以干扰国际电台的天线系统,分别安设在中国海南岛、南京、乌鲁木齐等十几个地区,包括美国之音、自由亚洲电台、西藏之声、BBC等国际著名电台,均在这一系统的干扰之列。这一行径,直接侵犯了13亿中国人民的资讯权和信息权。

另一个巨大的讽刺是,「法兰西巡逻兵」飞行队的表演节目,本是此次所谓「法国文化年」的重头戏,然而,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,把「金秋十月」变成了「灰暗十月」,连续五天,北京城大雾迷漫,能见度之低,连飞行表演的最低要求都无法满足,法方只好取消了这一表演,中方则不得不为数万名观众办理退票。这一情节,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,中国经济的表面繁荣,是以环境污染、生态破坏为代价,高消耗、低产出的虚假繁荣。

就在希拉克等人在北京费尽心机、大肆「作秀」之际,热爱自由的法国媒体,却对其展开了猛烈炮轰:希拉克游说欧盟对中共解除武器禁售,只会破坏亚洲的稳定与安全,因为,那只会加剧中国与台湾、日本、韩国、印度等国之间的军备竞赛;北京至今没有平反「六四」,继续践踏人权,希拉克竟为了商业利益,而大拍北京的马屁,实属为虎作伥。迫于法国国内的压力,心虚的希拉克,只好在访问的最后一天,向北京当局递交了一份名单,象征性地,要求后者释放名单上开列的10名中国政治犯。

尽管这位法国总统施尽浑身解数,向欧盟施压,要求解除对中共的武器禁售,欧盟大多数国家却无动于衷。事实上,在欧盟25国中,只有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三国,主张解除对中共的武器禁售,而且纯粹都是基于其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。其他国家则表示,要解除武器禁售,除非北京改善人权。另外,欧洲议会和众多国际人权组织,也坚决反对解除禁令。中南海机关算尽,未必能如愿以偿。到头来,恐怕都是「为他人做嫁衣裳」。(自由亚洲电台)

(10/12/2004 19:20)